湖南省2012年各市州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及学生答卷评析报告
语文学科评析组
2012年10月
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测量、选拔和导向的功能,提高试卷的命题质量,有效指导全省初中语文教学,加快考试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的部署,语文学科试卷评析组对2012年湖南省各市州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和考生答卷的样本进行了评析。评析遵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2012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语文》(以下简称《考试标准》)为依据。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纵横比较法,对我省14个市州的语文考试材料(包括语文试卷、试卷答案、试卷数据统计表、阅卷基本信息表、试卷自评报告和学生答卷样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审读、比较、分析,从“试卷评析”“答卷评析”“建议”三个方面撰写出评析报告。报告如下。
一、试卷评析
(一)试卷结构分析及历史比较
表1:各市州语文试卷结构数据分析及历史比较
2012年各市州试卷结构分析 2010年各市州试卷结构分析
市州
卷面总分 试卷结构及赋分比例(%) 试卷课内、课外材料比例(%) 卷面总分 试卷结构及赋分比例(%) 试卷课内、课外材料比例(%)
积累
运用 阅 读 写作 积累运用 阅 读 写作
白话 文言 白话 文言
长沙 120 23 24 11 42 23:47 120 22 21 15 42 27:43
株洲 100 23 22 15 40 23:37 100 24 21 15 40 29:31
湘潭 120 25 19 14 42 31:39 120 25 20 13 42 22:48
衡阳 120 21 25 12 42 24:46 120 21 26 11 42 22:48
邵阳 120 25 20 13 42 26:44 120 25 21 12 42 22:48
郴州 120 23 22 13 42 31:39 120 25 25 17 33 38:42
岳阳 120 24 22 12 42 25:45 120 23 23 12 42 23:47
益阳 120 25 22 11 42 27:43 120 25 23 10 42 28:72
常德 120 21 20 17 42 35:35 120 25 20 13 42 19:51
湘西 120 25 25 8 42 34:36 120 25 25 8 42 26:44
张家界 120 25 24 9 42 20:50 120 23 23 12 42 28:42
永州 120 23 19 16 42 30:40 120 23 18 17 42 23:47
娄底 120 25 20 13 42 34:36 120 25 20 13 42 22:48
怀化 120 28 17 13 42 23:47 100 28 20 12 40 14:56
说明:试卷材料课内、课外比例不含作文分数。
根据表1数据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卷面总分趋向统一。2012年14个市州的卷面总分有13卷采取120分制(仅株洲卷为100分制),2010年120分制为12卷。这样的共识更多地是出于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2.试卷结构稳中有变。与2010年试卷结构比较,2012年有11个市州的试卷结构没有变化,3个市州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长沙、怀化、邵阳卷均采用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组卷方式。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两年来各市州陆续实行网上阅卷,而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组卷方式更便于阅卷与统分。但是,试卷结构的安排应更多地考虑学生作答时思维的合理顺畅以及试卷结构板块的简约清晰。建议试卷结构的安排仍由“积累运用”“阅读”“作文”三大板块组卷,当然这需要命题者在适应网络阅卷的环境下,发挥一定的创造性。
3.赋分权重相对稳定。与2010年试卷赋分权重比较,“作文”和“积累与运用”板块的权重基本保持不变。而阅读板块中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的权重有所调整,虽然调整分值均在4分以内,但横向比较,“白话”与“文言”的比例在各市州之间则有较大的差别。文言文考查所占比例,常德卷(17%)、永州卷(19%)最大,湘西卷(8%)、张家界卷(9%)最小。“白话”“文言” 的考查比例多少为宜?我们认为可以参照语文教材“白话”“文言”阅读篇目的比例来安排考查内容的比例。我省使用的语文教材其阅读篇目 “白话” 与“文言”的比例大约为2:1。
4.课、内外选材比例变化较大。2012年各市州语文考卷中有6个市州课、内外材料所占分值的增、减在9分以上,变化最大的是常德卷,课内外材料分值比例由2010年的19:51调整为2012年的35:35,课内材料占分增加了16分。我们认为保证一定比例的教科书中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认真学习课本上系统的语文知识能力,避免初三迎考复习的盲目性以及抛开课本、滥用学习资料的题海战术。但命题中要根据本地区教学的实际,把握好一定的度,坚持课外选材题目的分值略高于教科书选材题目的分值,为一线教学做出正确的导向。
(二)试卷题型分析及历史比较
表2:各市州语文试卷题型数据分析及历史比较
市州 2012年试卷题型分析 2010年试卷题型分析
试卷
总题
量
(小题) 题型分布及赋分比例(%) 试卷
总题
量
(小题) 题型分布及赋分比例(%)
客观题 主观题 作文题型 客观题 主观题 作文题型
选择 填空 简答 表述 半命题 标题 材料 话题 选择 填空 简答 表述 半命题 标题 材料 话题
长沙 24 10 21 19 50 √ √ 26 17 17 17 49 √ √
株洲 29 8 16 32 44 √ 29 8 18 28 46 √
湘潭 30 7 15 8 70 √ 29 5 20 19 56 √
衡阳 26 7 18 16 59 √ 26 2 12 31 55 √
邵阳 30 20 12 18 50 √ √ 25 0 25 15 60 √ √
郴州 25 15 10 31 44 √ 28 20 18 18 44 √ √
岳阳 25 6 21 27 46 √ √ 27 12 13 29 46 √ √
益阳 26 12 10 26 52 √ 26 15 13 20 52 √
常德 22 23 5 21 51 √ 23 9 16 30 45 √ √
湘西 27 20 7 19 54 √ √ 26 18 9 21 52 √ √
张家界 27 5 21 22 52 √ 28 7 15 28 50 √
永州 22 13 12 25 50 √ √ 22 13 8 23 56 √ √
娄底 26 15 12 21 52 √ 26 15 15 16 54 √
怀化 29 28 7 16 49 √ 24 22 10 22 46 √
说明:
客观题(答案唯一)含选择题(单选、多选、连线)和填空题(默写、解词、填词、复位、标点、筛选阅读信息、划分层次、识别艺术手法、用文中原话概括要点);主观题(答案非唯一)含简答题(改错题、翻译题、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用自己的话概述要点)和表述题(造句、仿写、拟写一句话新闻或公益广告、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读后感言)。
根据表2数据分析、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
1.题量稳定,变化较小。2012年试卷的题量各市州设题在22-29道之间,与2010年试卷题量比较,大部分市州(怀化、邵阳卷除外)试卷题量变化较小,这有利于教学的相对稳定。
2.客观题比重有所提高。2012年各市州考卷客观题(选择、填空题)的权重均控制在30%左右,只有怀化卷客观题占分比重(35%)偏高。但与2010年比较,有7市州考卷的客观题比例有所增大。关于选择题的设置,各市州考卷存在较大差异,最低权重5%(张家界),最多28%(怀化)。与2010年比较,有6市考卷选择题权重有所增大,3市考卷选择题权重与2010年持平。对此,建议适当控制语文选择题的权重,更多地考查学生母语表达的实际能力。
3.作文趋向标题作文。各市州的作文题型中标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占绝大部分,仅一个市州(湘西)采用话题作文,没有一个市州命制材料作文。有5个市州的作文题采用二选一命题方式,这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
(三)试卷考查内容分析及历史比较
表3: 2012年语文试卷知识组块数据分析
市州
知识
能力 长沙 株洲 湘潭 衡阳 邵阳 郴州 岳阳 益阳 常德 湘西 张家界 永州 娄底 怀化 合计
积
累
运
用 1.汉字形音 A 1
(2) 1/2
(4) 1/2
(4) 1
(4) 1/2
(4) 1/2(4) 5
(4) 1/2
(4) 1/2/7
(8) 2/3
(4) 1
(4) 1/2
(4) 1/2
(4) 1/2
(4) 58
2.汉字书写 A / / 1
(2) / / / / / / 1
(2) / / 7
(2) / 6
3.古诗文默写 A 11
(6) 5
(6) 8
(9) 2
(8) 15
(8) 8
(8) 4
(8) 7
(8) 6
(6) 11
(6) 9
(9) 5
(8) 7
(8) 27
(6) 104
4.文学文化常识 A 8/9
(5) 8
(3) 5/9
(3) 3/4
(6) 16
(2) 6
(2) 25(1) 9
(2) 5
(3) 10(2) 5
(4) 6
(4) 5
(2) 8/11
(4) 43
5.词义理解 B / / / / / / / 3
(2) / / / 6
(2) / / 4
6.词语运用 D 2
(2) 3
(2) 3
(2) / 3
(2) 3
(2) 1
(2) / 3
(3) 4
(2) 2
(2) 3
(2) 3
(2) 3
(2) 25
7.病句识别修改 D 3
(2) 4
(2) 4
(2) / 4
(2) 4
(2) 2
(2) 4
(2) 4
(3) 5
(2) 3
(2) 4
(2) 4
(2) 4
(2) 27
8.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 D 4
(2) / 5
(2) / 5
(2) 5
(2) 3
(3) 5
(2) / 6
(2) 4
(2) / 6
(2) 9/10
(4) 23
9.语法修辞运用 D 21
(2) / 11
(1) / 7
(2) / / / / 7/8(4) / / / 5/6/7
(6) 15
10.仿扩缩续写 D / / 7
(2) / / / 21
(2) 6
(2) / 9
(2) 7
(2) / 9
(3) / 13
11.口语交际 D 10(4) 6
(2) 7
(2) 5
(4) 6
(2) 7
(3) 16(3) 8
(2) / / 6
(2) 8
(1) 8
(2) / 27
12.综合性学习 D 10(4) 7
(2) 6
(4) 6
(2) 17
(6) 7
(2) 6
(6) 8
(6) 7
(2) 12(4) 8
(3) 8
(2) 9
(3) 28
(4) 50
13.探究性学习 F 7
(4) 7
(2) / 6
(2) / 7
(3) 6
(2) / / / / 7
(3) / 28
(2) 18
阅
读 14.体味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B / 16/17(4) 25(2) 16
(2) 19/24
(4) 22(3) 13/15/19(6) 16/22(4) 8
(2) 19(2) 16/22
(4) / 22
(2) 24
(4) 39
15.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B 22(2) 18/19(4) 24/12(4) 24
(3) / 20(2) / 19/23(4) 9/12(6) 15/20(6) 23
(2) 20
(3) 20/25
(5) 25
(2) 43
16.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思想感情 B 20(2) 11
(1) 10/29(5) 14/17
(4) 18
(2) 18/21(5) 20(2) / 13/15(7) 17(2) 19
(3) / 21
(2) 26
(3) 38
17.搜集整理信息 C 5
(2) 14
(2) / 21
(3) 22
(2) 17(2) / 15
(2) 14(3) 14(2) 14/15
(4) 15
(2) / 12
(2) 26
18.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C 20(2) 13
(1) / / 23
(1) 19(2) / / / 13(4) / / / 14
(2) 12
19.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C 17(3) / 22
(2) 18/22(5) 20/26
(4) 15(2) 17(2) 18
(2) / 21(3) 18
(1) 17
(3) 17
(2) 22(2) 31
20.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C 6/19(4) 9/10/15(6) 23(5) 15
(2) 23/28
(3) 14/16(6) 14/18(4) 17/20(6) / 18/22(6) 17/18/21
(5) 16
(2) 18
(2) 13
(2) 52
21.把握文章观点与材料联系 C 18(3) / / 19
(2) 27
(2) / / 21
(2) 10(3) 23(2) 20
(3) 19
(4) 19
(2) / 23
22.欣赏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E 21/22(4) / 26/27/28(5) 20/23
(5) 21
(2) 23(4) 22/23(7) / / / 24/25
(4) 18
(4) 23/24
(7) 23
(3) 45
23.评价思想感情 E / 20
(2) / 25
(4) / / / / / 16(3) / 21
(5) / / 14
24.阅读质疑、探究、感悟 F 22(2) 12
(2) / 13
(2) 25/29
(4) 24(4) / 25
(3) 11(3) / 26
(3) / 25
(2) / 25
25. 理解朗读文言句子 B / / / / 10
(2) / 26
(1) 10
(2) 17(3) / / 9/10
(4) / / 12
26.理解文言字词 B 12/14(6) 21/24(4) 13/1719/20(8) 9/10
(4) 8
(2) 11
(2) 7
(4) 11
(2) 16(4) 24/25(6) 10
(2) 12
(4) 10/11
(4) 17/18
(4) 56
27.理解文言句子 B 15(2) 22/25(4) 14(2) 11
(2) 9/13
(6) 12(4) 8
(2) 13
(4) 18(4) 26(4) 11
(2) 11
(2) 13
(4) 19
(4) 46
28.把握文言文意,领会情感主旨 B / 23/27(3) 16/21(3) 8
(2) 11
(2) 9
(2) 9
(2) 12/14(5) 19/20(6) / 12
(4) 13
(4) 14
(2) 15/21
(4) 39
29.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C 16(2) 26
(2) 15(2) 7
(2) / 13(2) / / / / 13
(3) 14
(3) 12
(2) 20
(2) 20
30.欣赏文言作品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E 13(3) 28
(2) 18(2) 12
(2) 12/14
(4) 10(2) 10/1112(6) 24
(4) 21(3) / / 14
(2) 15/16
(4) 16
(2) 36
写作 31-38书面表达应用 D
23/24(50) 29
(40) 30
(50) 26
(50) 30
(50) 25
(50) 24
(50) 26
(50) 22
(50) 27(50) 27
(50) 22
(50) 26
(50) 29
(50) 690
2012年
考查覆盖面(%) 81.5 76.3 78.9 76.3 81.5 81.5 73.6 76.3 65.7 76.3 78.9 78.9 81.5 78.9
2010年
考查覆盖面(%) 73.0 73.0 78.4 76.0 81.1 78.4 86.5 78.4 73.0 75.7 73.0 73.0 76
78.4
说明:
①A、B、C、D、E、F为能力考查的层级,其中A为识记、B为理解、C为分析综合、D为运用、E为评价鉴赏、F为探究。
②1~38为“考标”中的考查项目。
③表格中括号外的阿拉伯数字为题号,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为分值。
表4:2012年语文试卷能力组块数据分析
能力层级 A识记 B理解 C分析综合 D应用 E评价鉴赏 F探究
分 值 211 277 164 868 95 45
比 例 12.7% 16.7% 9.9% 52.3% 5.7% 2.7%
根据表3和表4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2012年各市州考卷在考点设置上有以下特点。
1.考试知识覆盖面有所提升。从考查内容来看,各市州试卷能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设题,对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其中覆盖率达到80%以上的有长沙、邵阳、郴州、娄底4市考卷(2010年仅有2市考卷),达到75%以上的有12市州考卷。(见表3)可见各市州命题都在向《考试标准》提出的“覆盖面达到80%”的要求努力。但常德考卷的覆盖面与考标的要求差距较大,不利于全面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应引起重视。
2.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从考查能力层级来看,在各市州卷设置的考点中,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约占52.3%,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约占9.9%,理解能力的考查约占16.7%,识记能力的考查约占12.7%,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约占5.7%,语文探究能力的考查约占2.7%。由此可见,各市州在重视语文各项能力全面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应用能力的考查,其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运用能力的考查分别占到了1.6%和4.2%,这表明各市州的命题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呼应,体现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考评的特点。
3.重视语言积累的考查。从考查知识点来看,各市州考卷汉字形音义的考查约占3.7%,古诗文积累的考查约占6.3%,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约占2.7%,词语理解运用的考查约占7.2%,总计约占20%,可见语言积累在考查中被摆在重要的地位,这符合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